踮起脚尖爱

影评、书评、游记。。。各种美好

一场孩子的成年礼





邂逅瓦尔登客厅,邂逅一群电影爱好者,也邂逅着一部部震慑心灵的好电影。曾经在自己的部落格里写下人生格言: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,看万张碟。奈何现实却是不忍卒读的,每天就像陀螺般,被世俗鞭抽着在原地旋转,而忘了最初真实的自己。上周的两个晚上,和朋友一起赶到市区看了两部戛纳获奖电影《孩子》和《南国野兽》,回来之后都11点钟了,疲惫是不可避免的,但是却充实和快乐也溢于言表。想起阿厅引用的《南国再见,南国》的经典台词,所谓文艺就是灰尘扑扑的真实。突然,感觉自己那么接近文艺。而我,依然还是伪文艺。

我认为,所谓的好片子,就是看完之后会给你足够的思考空间,每个人会有自己不同视角的感悟和认知。这样的电影都是成功的。达内兄弟的《孩子》和贝赫.泽特林处女作《南国野兽》就是这样的好电影。奇怪的这两部电影看完之后我的第一反应都是迷茫,抓不到主线,不知道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。在接下来的几天,我还是会沉溺在电影里无法自拔。然后突然明白,我没必要挖空心思去想导演想表达什么,而只需要想想自己从中看到了什么。在这两部电影中,我看到了同样的东西:关于孩子心路历程的成长史,都如破蛾成蝶般痛苦的美丽。

达内兄弟的《孩子》,用粗糙的手法,没有音乐,没有技巧,没有多余的台词,纪实般的记录了两个青年混混一起啃面包的爱情。他们爱的表达方式就是互相打闹肆无忌惮的大笑,从他们脸上绽放的笑容,可以看到他们的安贫乐道和享受爱情的快乐,即使生活是那么的不容易。故事的转折点在索尼娅生下他们的孩子之后,心智不成熟的布鲁诺为了生计通过黑市把他们的孩子卖掉,这给他们的爱情致命一击。然后故事并没有像我们预料的两人为了找回孩子经历苦难最后成长。孩子还是很快就找回来了,而他们的爱情也画上句号,布鲁诺还是那个没有出息的小混混。原来,布鲁诺才是那个永远都长不大的孩子,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也是非常孩子气的,他甚至还不知道父亲这个神圣的责任。直到最后,他为了救另外一个小混混主动自首,他的生命才开始慢慢成熟,而他的成长,是那么的不着痕迹让人忽略,可以说他的成长来的太慢了,许是因为他童年的缺失,缺乏家庭的温暖,和正常的教育。大大的身体里却藏着孩子不懂事的心。

贝赫.泽特林的《南国野兽》,明亮的画面,铿锵的音乐,还有吵闹的场景,无不衬托着仅6岁的小姑娘迅速而又浓烈的成长。生长在南国最低洼的地方,随时都有可能被洪水淹没,生长在这里的居民犹如在针尖上舞蹈,一方面信守着自己的文明和家园,另一方面也面临着随时灭亡的危险。荷西波比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,她必然会比一般同龄人要成长的又快又早。而命不久矣的父亲温克也对她分外的严厉,希望他的女儿能够马上长成大人的模样,保护自己,保卫家园。这一切,最初她是无法理解的,她和所有女孩一样,害怕孤独害怕黑暗,所以存在抵抗逆反的情绪。直到最后村庄被洪水淹没了,老父亲也被病魔夺去了生命,她才直面现实,接受成长。这是一部通过孩子视角来表达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,里面有很多荷西波比幻想的画面。而电影里屡屡出现的野兽意味深长,小女孩曾心里独白过:“强壮的野兽能嗅出你内心的脆弱,你的脆弱使他们饥饿,于是它们朝你而来”,刚开始野兽从远方奔啸而来,这意味着女孩内心极具的恐惧,以及现实社会的残酷,直至最后,女孩蜕变成长后,就算野兽就在她眼前,她也不再害怕。

这两部电影都是孩子的成年礼。我从来都觉得成长和年龄无关,跟环境和阅历有关。就像20岁的布鲁诺还只是大男孩一个,而6岁的荷西波比已经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迅速成长。而生命中的某一段时间,因为某个际遇,或者某场变故,会让人瞬间长大,就如经历一场成年仪式一般,美丽而又哀伤。


 

评论
热度(13)

© 踮起脚尖爱 | Powered by LOFTER